导语:什么是战略?如何让战略落地、执行?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配资平台哪个安全。
今天是组织创新大课的第一天,我会为大家分享关于战略设计的话题。
做咨询的过程中,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话题:“战略重要么?我的公司是中小企业,也需要战略么?”
我认为,所有企业都需要战略,这是一个战略引领的时代。每个人都需要有战略思维。
但是,我也发现,很多公司的一把手对战略并不重视,他们眼里只有销售目标,每天只为销售目标一路狂奔,而没有去思考最重要的事情。
作为一把手,你永远要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,去思考你的战略,如何实现你的战略。
就像雷军说的: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,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”
今天,和你分享一些,关于“战略”的思考。
战略,是对决策者的灵魂拷问
我们先来讲讲,到底什么是“战略”?
很多一把手,在战略制定上犯错,就是因为他混淆了战略和目标的区别,定下了一个“不是战略的战略”。
什么意思?我举个例子。比如说,今年公司的营收要达到1个亿。请问,这是战略吗?
显然不是。这是数字目标,是最后想要取得的结果。
营收1个亿不是战略,要做什么、不做什么来实现1个亿目标才是战略。
所以,什么是战略?战略是定位,明白你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。
战略也是取舍,而且常常是舍九取一。
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,是团队作战的地图。
如何找准战略定位?你可以从想做、可做和能做这三点去判断。
想做什么,就是你的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,与客户需求结合之后的结果。想做什么主要取决于你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,你能改变什么样的现状。
可做什么,是在国家政策、竞争对手、行业前景等限制条件下,你的公司可以怎么做,怎样才能不违反规则。
能做什么,就是你公司的核心优势,结合决策者对人性的判断,对要用的策略做取舍。
而这三件事交集的地方,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,是我们要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战略。
举个例子,美团为什么能在“百团大战”中胜出?感觉就在王兴做出了很多当时无比艰难,现在看来无比正确的战略决策。
比如,别人都做实物团购,但美团不做,因为没法和聚划算竞争;大家都投放线下广告,但美团只投性价比高的线上广告;整个行业没有人主动退还消费者定金,但美团退了。
正是这些基于价值观和市场判断的取舍,成就了美团的“我们该做什么”,让美团在用户心目中成为不一样的企业。
定战略的过程,也是对老板的一次心灵拷问:你有什么?你要什么?你能放弃什么?
脱离了这三个问题,一切战略都是空谈。而这三个问题别人肯定回答不了,只能决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。
决策,不是拍脑袋定出来的
有些一把手在做战略的时候,是拍脑袋决定的,他认为这事儿能成,但根本没有论证。
尤其很多一言堂的老板喜欢说“我就这么干了”,那我告诉你,瞎拍的战略,失败概率肯定在80%以上。
因为他既没论证过可行性,也没论证过风险,结果就是不知道自己死在哪里。
好的战略,从来不是灵光乍现出来的,而是靠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模型推理出来的。
比如,波特五力模型,比如,波士顿矩阵。再比如,战略决策中常用到的“商业五看”。
下面,我以酵母的客户新潮传媒为例,讲讲商业五看。
看趋势。最开始,新潮传媒是做纸媒的,但在2012年后,发现整个纸媒都处于下滑趋势。
看市场。当时美国到处都是数据投放,新潮传媒的创始人张继学认为这是未来线下广告数字化的空间,非常有市场。
看用户。当时中国还处于手工时代,都迫切地需要数字化的投放,有大量的客户需求。而当年一年卖掉的电梯超过80万部,很有想象空间。
看同行。梯媒赛道仅分众一家独大,但每个行业都会有双巨头,或者三巨头出现,而分众主要是做写字楼,在社区内,做的是平面广告。
看自己。在写字楼,新潮传媒竞争不过分众,所以新潮传媒暂时不进写字楼,而是进社区。分众的优势是高毛利,新潮就低毛利,用成本和规模去取得优势。
正是通过差异化的战略,新潮传媒做到了广告行业的第二名。
所以,战略决策,绝不是靠拍脑袋,而是要有一套科学的决策体系。好战略不是臆想,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让未来必然发生。
共识,是战略落地的基石
战略是飘在天上的,战略要落地,必须自上而下传达到位,达成共识。
因为只有大家都理解了公司战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、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影响,大家的参与度才会变高,对公司决策和目标分解的认同度才会变高。
如何达成共识呢?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。
自上而下,就是一号位要层层传递,把战略想法传达并翻译给团队。
向高管传达,最好进行一对一的沟通。除了对战略的拆解和宣讲,老板也知道这些人里面,谁可以跟着你一起打胜仗,谁对公司认同度高、能扛起责任、有潜力也有体力。
向管理层传达,首先你要勾勒全景图,对管理层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干,不能让信息在中间断层,确保大家能理解;其次,你要激励团队,让大家愿意干;最后告诉他们战略布局,要让他们知道落地怎么干,有具体的方法。
向基层员工传达,召开一个全体的会议就可以了,先激励人心,然后说一下战略的目标,和怎么帮助大家拿到结果。
有这两步就可以了,不需要向普通员工解释的太深入,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在那儿,理解不了,很容易被吓到。
那,什么是自下而上呢?就是核心团队参与到战略讨论中,也就是我常说的“共创”。
参与是最好的共识。共创的价值不在于你的想法是否最后被采纳,而在于这个过程中,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,每个人都能被看见。
切记,没有共识的战略,就是一句空话。
拆解,把目标翻译成任务
战略层面达成充分共识,还是无法进入到执行层面,需要把宏大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动作。
比如,你的战略目标是“2年内成为垂直行业TOP3 SaaS服务商”,如果把这个目标给到团队,根本就无法执行。
因此,你必须做层层拆解,产品团队做什么,销售团队做什么,运营团队做什么,按照时间、组织架构维度,一直拆下去,直到目标变得清晰、可执行。
拆解目标看起来简单,事实上非常复杂,背后需要策略和方法,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拆目标。
比如,一年做到1个亿的营收目标,如果只是简单除以4个季度、12个月、几个团队、几个人,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,通常无法落地。
再比如,拆解目标时,不注重各部门协同,结果各部门各自为政、只关注自己,不关注公司整体情况,出现很多断裂。
拆解目标,一定要有全局思维,从局部看到整体,既会纵向拆解,也懂横向拆解。
纵向拆解:目标需要一拆到底,从公司目标拆解到部门目标,再到个人目标。
比如,公司目标是开拓新市场,销售部要负责客户开发,技术部要负责产品优化,行政部门要保证资源支持。每个部门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,明确每月做什么,每周做什么,每天做什么,才能驱动整体目标的达成。
横向拆解:拆解目标时,还需要找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点。没有哪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目标。
比如,销售部门的目标达成,可能需要市场部门的宣传配合,或者技术部门的支持。
只有目标清晰、路径明确,团队才有执行力。
人才,要嵌透到战略中
战略共创会达成共识了,也知道怎么干了,接下来就要做具体的执行了。
执行的关键,就是人要匹配上。就像拉姆·查兰所说,人力必须要嵌透到战略中。
找人之前,你要根据对战略的拆解,把架构设计出来。
举个例子,你是做大客户的,每一单卖的都是非标品,是卖解决方案的。
但你是销售总经理,产品解决方案这些人不归你管,归总部管。
这就出问题了,客户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,销售是最了解客户的,如果每一次产品的需求都是总部来设计,那肯定反应迟钝。
而且,总部设计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不是客户要的,这是个大问题。
这就要通过组织架构去解决,也就是解决方案端必须汇报给销售总经理。这就是一个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调整,马上解决了公司卡脖子的问题。
所以,战略往下落的时候,一定要解决架构的问题,就像踢足球,有人是守门的,有人是传球的,有人是进球的,本质是在排兵布阵。
有了架构,你才能去招聘选拔关键岗位的人才,你才能打赢战役,它是战略的保障系统。
只有把人才布局嵌入业务发展的每个齿轮,人才密度才能转化为战略加速度。
绩效,是执行的指挥棒
在执行的过程中,有人干得好,有人干得不好,怎么衡量每个人在组织中贡献的大小呢?
要靠绩效。绩效的核心是奖优罚劣,做得好的人愿意被识别出来。
绩效与执行力密切相关。当员工明确了绩效目标,明确了激励的标准时,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,提升业绩,实现战略目标。
讲个例子:曾经有一个京瓷生产部经理向稻盛和夫说:稻盛先生,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总是完不成,我向您表示歉意。
稻盛和夫询问后,知道了原因:员工大多抱怨工作累,工资低,所以他们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虽然经理跟员工说,只要他们按时完成了工作计划,就可以得到现金奖励。但效果并不明显,甚至还出现了生产减产的情况。
稻盛和夫是怎么做的呢?他在第二天召开了员工大会,宣布把此前的固定工资改成计件工资,生产的商品越多,工资也就越多。
结果,员工业绩一下子就提升了,产量比此前提高了三倍,员工干劲十足。
你看,一个好的绩效设计,能很好地驱动员工,提升执行力。
那么,如何判断公司的绩效设计好不好?
很简单,你去听听员工们的声音,再做一个评判就可以了。
一个好的制度出来,永远是有人骂的。但是你要去看,是什么人骂。
如果是公司里面业绩不好的人骂,这是一个好制度。如果是你公司员工绩效特别好的人骂,就不是一个好的制度。全员鼓掌的制度一定非常差劲,全员骂的制度也非常差劲。
好的绩效制度,一定是对得起好的人,对不起不好的人 。
复盘,保证战略不跑偏
最后,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,你还要跟踪和复盘,这样才能拿到结果。
你要建立一个复盘系统,可以按照每周、每月、每季度、每年的节奏,及时进行复盘,这样才能保证你的战略不跑偏。
因为各行各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,在战略的落地过程中,总是难免会有一些突发的情况。
如果你不及时复盘,你的计划就跟不上变化,组织能力就可能跟不上业务的发展。
有这么一个现象:有些管理者会把上个月的目标计划拿过来简单改改,这个月继续用,结果目标年年定,月月定,就是完不成。
之所以没有变化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复盘不够深度,重复造轮子。
那么,如何做好复盘呢?你要从目标出发,比照结果,深度复盘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,然后去调整你的行动:哪些事情停止做?哪些事情继续做?哪些事情开始做?
举个例子,你这个月的目标是300万,按照原计划,截止到这一周,你应该已经完成了200万的业绩,但是在过去的几周,因为种种原因,你只完成了150万的业绩。
从200万,变成150万,你和目标之间,产生了50万的GAP。
这时候,你就要深度复盘,是什么原因产生了50万的缺口,接下来要调整什么策略、投入什么资源追上进度?
通过周、月、季度的持续复盘,掌握目标的完成度,进而对下阶段的策略及时纠偏,调整和迭代确保最终达成目标。
复盘这件事,要经常做,坚持做,定期做。
最后,总结一下:一把手最大的错误,是战略上不够用心。战略不是未来做什么,而是做什么才有未来。战略从制定到落地、执行,是一个系统过程,你需要谨慎地对待,才能保证战略的有效达成。
一家公司最可怕的事:没有战略配资平台哪个安全,全是战术。